根据北京市护理服务标准,护工需持护士执业证书或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并取得资质认证。十月阳光的护工需完成系统化培训,内容涵盖基础护理(如生命体征监测、压疮预防)、专科护理(如术后康复、慢性病管理)及人文关怀(如心理疏导、沟通技巧)。例如,其培训课程包含24小时实操模拟,确保护工能独立处理突发状况(如患者跌倒、窒息急救)。
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《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明确要求,护工需掌握分级护理制度,按病情严重程度定时巡视患者。十月阳光据此制定标准化流程:特级护理患者每15分钟巡视一次,一级护理每1小时记录一次,并通过移动护理APP实时上传数据,便于家属和机构监督。
1、基础生活照料
护工需协助患者完成进食、洗漱、翻身等日常活动,并保持环境清洁。例如,为长期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,使用气垫床分散压力,预防压疮。十月阳光的护工还会根据患者饮食偏好制定营养餐单,如为糖尿病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。
2、病情观察与应急处理
护工需监测体温、血压等指标,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护人员。北京市标准要求,护工需接受急救技能培训,如心肺复苏(CPR)、海姆立克法等。十月阳光的护工在培训中需通过模拟考核,例如在假人模型上完成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操作。
3、康复与心理支持
针对术后患者,护工需指导肢体功能训练,如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、步行练习。同时,通过陪伴聊天、播放音乐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。十月阳光的护工需学习基础心理学课程,掌握非暴力沟通技巧,例如用“我观察到……”句式替代指责性语言。
北京市护理服务标准强调“记录规范”,要求护工详细记录护理措施及患者反应。十月阳光采用电子化护理日志,护工需上传照片或视频作为证据,例如为患者换药时拍摄伤口愈合情况。此外,机构每月随机抽查服务记录,对违规行为(如虚假记录、操作不规范)进行处罚。
患者满意度是考核重要指标。十月阳光通过第三方平台收集家属评价,满意度低于90%的护工需重新培训。例如,某护工因未及时响应患者呼叫被投诉,机构立即安排其参加沟通技巧强化课程,并在后续3个月内增加抽查频次。
北京市卫健委计划到2025年,将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比例提升至50%,并推动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覆盖更多社区。十月阳光已试点上线在线护理咨询平台,患者可通过视频联系护工或医生,获取用药指导、康复建议等服务。例如,某高血压患者出院后,通过平台每日上传血压数据,护工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食方案。
同时,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护理服务,支持一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。十月阳光与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,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护理,包括输液、换药、康复训练等,缓解医疗机构床位紧张问题。
1、查资质:要求护工出示培训证书或护士执业证,通过北京市卫健委官网验证机构备案信息。
2、看服务记录:优先选择提供电子化护理日志的机构,便于追溯服务细节。
3、试体验:部分机构(如十月阳光)提供短期试用服务,家属可观察护工与患者的互动方式。
4、签合同:明确服务内容、时间、费用及违约责任,避免口头协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