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

    北京心理咨询师支招:如何与失能老人沟通

    十月阳光家政公司发布 阅读量 64次      2025-07-23 08:47:27

    清晨的病房里,78岁的李奶奶总爱盯着窗外飞过的鸽子发呆。自从中风后,她的语言功能逐渐退化,子女急得团团转,却总在交流时碰壁——要么老人沉默不语,要么突然情绪激动。北京某社区心理咨询师刘悦在接触多个类似案例后,总结了一套与失能老人沟通的实用方法。

    “沟通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心灵的触碰。”刘悦强调,失能老人往往因身体限制产生孤独感与挫败感,家人需先调整心态,把对话当作“陪伴”而非“任务”。她建议从非语言方式入手:一个握手的动作、轻抚后背的力度,甚至共同注视同一件物品的默契,都能传递安全感。曾有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长期抗拒进食,直到护理员发现他总盯着墙上的老照片——当家人指着照片讲述往事时,老人竟主动张开了嘴。

    语言交流中,“慢”与“简”是关键。刘悦提到,失能老人可能因反应迟缓而焦虑,家人需放慢语速,用短句分步提问。例如,不要问“今天想吃什么?”,而是说“咱们喝粥好不好?或者面条?”同时,多用肯定性表达替代否定句。有位老人总把“我不行”挂在嘴边,心理咨询师引导家属改为“我们一起来试试”,老人逐渐愿意配合康复训练。

    环境创设同样重要。刘悦所在的十月阳护理团队提到:降低环境噪音、保持适度光线、在老人视线范围内放置熟悉物品,都能提升沟通效率。她曾见证一个家庭将客厅改造成“回忆角”,摆上老人年轻时的军功章和旧收音机,原本封闭的老人开始主动分享战场故事。

    最让刘悦感慨的是“等待的智慧”。有位家属总抢着帮老人说完半句话,导致老人愈发沉默。后来她建议:“哪怕沉默五分钟,也要给老人组织语言的时间。”当家人学会等待,老人反而开口说了中风后的第一句完整的话:“窗台上的茉莉,开花了。”

    如今,李奶奶的子女每天会花十分钟和她“共看鸽子”。他们不再追问“今天感觉怎么样”,而是指着天空说:“那只灰羽毛的,像不像去年飞走的那只?”老人眼里有了光,偶尔会发出含糊的“嗯”声。刘悦说,这就是沟通的奇迹——当爱与耐心化作桥梁,沉默也能开出花来。

培训或月嫂/育儿嫂/保姆/催乳服务请留言